孤独症科普公益大讲堂

2021-12-10

北大孤独症研究中心 B站首播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社交功能,重复刻板行为,狭窄兴趣。在世界范围内,孤独症的发病率逐渐攀升,美国疾病预防中心2020年发布的美国8岁儿童的孤独症患病率为1/54,孤独症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基于此背景,由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承办的《孤独症科学公益大讲堂》于2021年1月3日在北大孤独症研究中心bilibili平台上进行了科普内容的直播。


       这次直播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嵘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于翔教授致开幕词。到场的三位专家分别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韩颖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生物信息学系王娟副教授。三位专家带来的讲题依次是《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和评估》《孤独症孩子眼中的世界》《孤独症谱系障碍共患病及干预》。


       本次直播,在每位专家讲座之后,都设有观众提问环节。在观看期间,观众们积极向专家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各位专家细致认真地回答了观众们提出的每个问题。


开幕

       直播开始,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于翔教授致开幕词。




       于教授介绍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展开孤独症的科普活动,希望通过邀请一线的临床医生以及孤独症研究人员,在一系列的公益大讲堂中,分享他们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对于孤独症的最新认识。同时希望通过公益讲堂,与对孤独症感兴趣的同学、家长、从业人员产生更深的链接和互动。


       于教授提到北大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的公众号正在积极创建中,后续将会为广大家长和同仁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资讯。
01

       第一位开讲专家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韩颖副教授。


       韩颖副教授,现为硕士生导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国际访问学者。现为北大医院儿科儿童健康发展中心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保健学会委员。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癫痫共患病等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的诊疗和儿童保健工作。


       讲座中韩颖副教授首先澄清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名称的由来。自1943年Leo Kanner医师首次报道儿童孤独症以来,有关孤独症及其相关障碍的名称和诊断标准不断变迁。而“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名称,是在2013年5月18日,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正式提出。


       接下来韩颖详细讲解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介绍了正常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历程及情绪社会化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孤独症儿童在2岁之前有可能出现的预警征。对于临床症状及预警征的讲解,韩颖列举了大量临床中出现过的实际案例,使得听众对于该病的表现有了清晰的认识。


       韩颖呼吁,由于孤独症谱系对于儿童的影响巨大,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观察,从而能够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减轻儿童痛苦。




02

       第二位直播专家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研究员。


       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获该系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2月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障碍、早期干预和治疗。


       易莉研究员就其对孤独症儿童的眼动研究,做了详细讲解。她提到,对于孤独症儿童出现视觉注意异常的原因,有两种假说,一种是过度唤醒假说,另一种是过低唤醒假说。目前她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机器学习辅助诊断孤独症;对多动症、社交焦虑、冷酷无情特质与孤独症进行区分,早期筛查孤独症。现在她的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是,通过眼动的方式区分孤独症视觉注意的异质性,并进行分型,从而辨别是过高唤醒还是过低唤醒以求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



03

       第三位直播专家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生物信息学系王娟副教授。


       王娟副教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北大孤独症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期从事孤独症多组学病因机制的研究及孤独症共患病的研究,尤其在孤独症的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异常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


       王娟副教授强调孤独症是一类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发育障碍,而非心理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不是单纯的基因遗传病,更不是性格问题或教养不当。厘清对孤独症的误区,对正确看待这个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孤独症儿童除核心症状外,常合并有多种共患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睡眠障碍、过敏、哮喘、癫痫、代谢障碍等。其中尤为多发的共患疾病是胃肠道疾病,表现如腹痛、便秘、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胃食管反流等。并且王娟团队于2020年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导致孤独症患儿对有机毒素的解毒功能障碍,因此避免环境毒素的接触对改善和预防孤独症具有重要意义。


       干预的措施包括针对患者共患病的检查和治疗,因为孤独症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案。针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改善挑食偏食,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睡眠质量以及核心症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